找到相关内容7097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维摩诘经》与中国文人、文学、艺术

    叙述,把维摩诘的故事逐段演唱出来。( 1)  可见《维摩经》是一部具有文学与艺术性质的作品,且与中国文学、艺术有密切关系。以下将逐一探讨《维摩经》与中国文人、变文及艺术之间的各种关系。  第一节 《...指出过:  晋以来的名流,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,一是《论语》和《孝经》,二是《老子》,三是《维摩诘经》。( 2)  这说明《维摩经》在知识份子阶层受欢迎情形。  1.支遁  支道林(西元314~...

    王志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5646297.html
  • 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(1)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317 页一、钱谦益的佛教生涯 (一)钱谦益文集( 1) 中相关佛教史料的分析 在了解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其信仰的性质之前,首先要作...密云禅师悟公塔铭〉,进而引起临济内部的诤讼──密云第二碑之诤。第二个时期是因于反清的因素与继起弘储( 1605 ~ 1672 )有相当密切的往来。以上二个时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( 1) 钱谦益的...

    连瑞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2146879.html
  • 读《洛阳伽蓝记》书后

    读《洛阳伽蓝记》书后  刘知几《史通》五《补注篇》云:  亦有躬为史臣,手自刊补,虽志存赅博,而才阙伦叙,除烦则意有所吝,毕载则言有所N FDC3, 遂乃定彼榛NFDB1,列为子。若萧大圆...,群推为善本。吴氏自序其书 云:  古本既无由见,未必一如旧观,而纲目粗具,读是书者,或有取乎?  然吴本正文太简,子过繁。其所分析疑与杨书旧观相去甚远,唐晏因是有《洛阳伽蓝记钩 沉》之作。其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1862055.html
  • 谁才是比丘

         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丘 (1), 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丘,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. (偈266)   超越善恶业,勤修梵行,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 才是真正的比丘 (2)。 ...有人只知化缘为生,我不称呼他为比丘。邪见、行为不正的人不是比丘。只有察觉五蕴无常、苦、无我的人,我才称呼他为比丘。”   1:“比丘”字面的意义是“乞讨的人”,但比丘并不乞讨,  比丘只是静静地...

    达摩难陀法师著

    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10275289327.html
  • 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(3)

    351 页 以一门该之,收其不禅而禅者,正以拒其禅而不禅者。 ( 181) 其中“不禅而禅者”是指如紫柏、憨山、云栖、洪恩等高僧。而“禅而不禅者”,则是指以瞽导瞽、以聋导聋的...,便有自称名门正嫡者毁谤憨山“但称义学”、紫柏“本无师承”。( 182)钱谦益认为澄清正法的作法,唯有突显出憨山与紫柏等人之成就,也唯有如此,才可能扫去不相关的闲言闲语。 明末尊宿们也颇受传统...

    连瑞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2246881.html
  • 格义佛教思想之史的开展(2)

    的外在条件(134)。  罗什所译的经论与以前各种译本不同,所以把罗什以后  划入另一时代,这是在上面已经说过的。那么,罗什翻译的  特色在那里呢?  第一点是许多经论在罗什以前曾已译过,然尚未臻...”(135)  。  因此,罗什的主张几近于翻译不可能论,但直译与意译  二者择一的话,则宁可择取意译方法。所以罗什的译法,以  不失却原意的原则下,尽量采用意译,必要时还大刀阔斧的  裁短原文。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2052280.html
  • 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究

    融合之关系,( 1)是非常复杂的;但因缘法,则是佛教所独有的思想,以后的佛学发展,都是根据佛陀的因缘法而发扬光大的。 虽然,佛教的实践与印度传统的瑜伽(Yoga),有不可分之关系;但佛教之禅定(`Dhyana`)著重在反省、分析。( 2)从而观到一切法空,空无有“处”即是“定”。瑜伽与禅定都是修心,练身之方法又是同一的。至于戒律之异同,也可作如是观。 由之,可以了解,印度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0846849.html
  •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(2)

    彼受生及律性(Derive their being and lawfulness)”。但它自己则超越一切有限条件(Transcends all limiting conditions)(135)。 如此...已形成似乎不可能。我们将拒绝在第一结集之时佛教有严重分歧的猜想。关于第二次的分歧(136)作者依据大毗婆沙论(Maha-vibhasa-sastra)引证关于大天五事的整部,及大众部与上座部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3445671.html
  • 后汉三国西晋时代佛教寺院之分布(2)

      三国时代,魏文帝、明帝秉承曹操以来的禁教──「儒家  祠典以外」的禁教政策。文帝诏曰:「其敢设非祀之祭、巫祝  之言,皆以执左道论,着于令典。」明帝「诏诸郡国山川,不  在祠典者,勿祠」(...在南下的僧人中,当以月支人支谦为代表:北上僧  中则以从交趾来的康僧会为主脑(一二六)。  『梁高僧传』卷一「康僧会传」附「支谦传」描述孙吴佛  教开展的情形:  「时孙权已制江左,而佛教末行,先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4070823.html
  • 论唐代禅宗的“见性”思想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究

    实践之依据就是戒律与禅定。  虽然,佛教的思想、理论与印度传统与非传统都有著相互排拒与融合之关系,( 1)是非常复杂的;但因缘法,则是佛教所独有的思想,以后的佛学发展,都是根据佛陀的因缘法而发扬光大的。  虽然,佛教的实践与印度传统的瑜伽(Yoga),有不可分之关系;但佛教之禅定(`Dhyana`)著重在反省、分析。( 2) 从而观到一切法空,空无有“处”即是“定”。瑜伽与禅定都是修心,练身之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1354791.html